欢迎光临台北新闻网!

今天是 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中方批他“应补补历史课”,英外交大臣将演讲:英国必须与中国接触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朱嘉琪】据美国政治新闻网24日报道,英国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将在当地时间25日在演讲中向保守党对华鹰派提出,英国必须与中国接触,而不是在“新冷战”中孤立中国。


英国外交大臣

报道称,克莱弗利将在25日发表演讲,阐述英国对中国的态度。在演讲开始之前,他的新闻办公室透露了预计克莱弗利会向保守党对华鹰派发出的信息,这位外交大臣将警告不要进入与北京公开对抗的时代,这可能会损害英国的经济利益,并限制西方参与气候变化和核扩散等国际共同挑战的能力。

克莱弗利的办公室称,他预计会在演讲中声称,“对我来说,宣布一场新的冷战,并说我们的目标是孤立中国,这将是明确而容易的——甚至可能令人满意。明确、简单、令人满意——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这将是对我们国家利益的背叛,是对现代世界的蓄意误解。”

美国政治新闻网称,克莱弗利发表上述言论之际,一些英国公司切断了与中国的联系,并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为两国关系的恶化做准备。但英国政府表示,他们希望继续帮助英国公司与中国进行贸易,但不对中国产生依赖。

此前,这位外交大臣还发表了涉台言论,声称台湾问题不是中国内政。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表示,这位英国外交大臣显然应该好好补补历史课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再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此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英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找平衡,即在政治态度强硬和经贸合作之间寻求平衡。但在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执政后期到特拉斯执政期间,一些声音要求把对中国的定位从“系统性挑战”调整成“威胁”,甚至出现了意识形态挂帅的态势。不过,总的来说,苏纳克上任后英国的对华政策还是回到了找平衡的路子上。

2月20日,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同英国外交发展大臣克莱弗利通电话。秦刚在通话中表示,良好的中英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不是英国的挑战和威胁。希望英方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发展,同中方相向而行、增进互信、妥处分歧,彼此建立正确认知,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克莱弗利表示,英方愿同中方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深化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延伸阅读:

英国外交大臣该补课了

4月24日,中方又一次批驳外界涉台谬论。这次是对英国方面。


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图源:英国《卫报》)

4月18日,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称,他从根本上不同意“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事务”,而将其看作为全球性问题,并希望通过多方共识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今天(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对此驳斥称,英国外交大臣显然应该好好补补历史课了。

随后,毛宁给克莱弗利上了一堂“历史课”——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罗宣言》白纸黑字写着,《波茨坦公告》清清楚楚印着。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所确认。一个中国原则是中英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50多年前,英方在中英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中明确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任何外国都无权干涉。希望英方在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谨言慎行。”毛宁强调。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

值得注意的是,3月13日,英国政府发布了新版《安全、防务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其中大篇幅提及中国,将中国定位为“划时代挑战”。此外,还提到所谓维护台海地区的稳定,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所谓“威胁”。这是英国在该年度报告中首次作出相关表述。

分析指出,中美博弈是当前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制定对外安全、外交政策时的基本背景和主要考虑因素。英国涉台表述愈发强硬,旨在迎合美国的所谓“战略目标”,提升“英美特殊关系”。这也反映了英国的冷战思维和扭曲价值观主导其整体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的情况。

2021年3月,英国政府发表《安全、防务、发展和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确定了英国未来十年的外交和国防优先事项。英国前首相特拉斯声称,会更新该报告,并计划宣布中国对英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苏纳克接任后表示,将继续这项工作。2021年度报告曾被批评没有提到台湾问题。2022年12月,英国外交事务特别委员会警告称,由于全球大部分半导体都在台湾生产,如果台湾被“侵扰”,将比俄乌冲突产生更具破坏性的影响。

而从《卫报》发表的这篇专访中,我们也能进一步窥得英国对华政策。

深圳卫视直新闻注意到,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其实在专访中强调了与中方加强接触的必要性。他认为,英国不应该对中国“关门大吉” ,因为这会适得其反。在对保守党对华鹰派人士的警告中,克莱弗利坚称,不能将中国视为“威胁或机遇”的二选一选择题,并表示英国对华政策需要更加巧妙和更加综合。

“我一直被要求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关系(英中关系)的性质。是竞争?威胁?挑战?还是机遇?但我们不会将任何一对双边关系提炼成一个词,”克莱弗利说,“中国体量大,很有影响力,也很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与中国进行密切和定期的接触,因为不这样做,会适得其反。”

深圳卫视直新闻还注意到,克莱弗利在专访中使用“图形均衡器(graphic equaliser)”来形容英中关系,“我们希望在一些领域恢复两国关系(英中关系),但这些领域并不矛盾或不相容。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专注于什么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什么更普遍地符合世界利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表示,近年来,英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找平衡,即在政治态度强硬和经贸合作之间寻求平衡。但在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执政后期到特拉斯执政期间,先后发生了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事件,英国对华政策失衡的趋势在加剧,比如一些声音要求把对中国的定位从“系统性挑战”调整成“威胁”,甚至出现了意识形态挂帅的态势。不过,总的来说,苏纳克上任后英国的对华政策还是回到了找平衡的路子上。


英国首相苏纳克

3月31日,英国首相办公室宣布,英国已完成相关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是英国脱欧以来达成的最大贸易协议,英国也成为第一个加入该协定的欧洲国家。

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在与《卫报》的专访中同样谈及该事,相关表态值得品味。克莱弗利称,英国可能会与其他成员国一道阻止中国加入该协定,“这是一群重视高标准,如环境标准、道德标准、产品标准的国家……我们无意让这些标准被‘稀释’。”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高健认为,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英国想要左右逢源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空间日益狭小,基于英美特殊关系的外交传统与僵化单一的外交原则,伦敦选择了放弃卡梅伦时期的外交新思维,沦为美国外交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据《卫报》报道,本周,英国政府将重新对《安全、防务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进行综合审查。届时,克莱弗利将在一次重要演讲中明确阐述英国对中国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英国经济面临能源危机、持续高通胀、民生改善乏力等多重困境,发展疲态表现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3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0.3%,在二十国集团(G20)成员中排名最低。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到明年年底,英国家庭的平均收入将低于斯洛文尼亚家庭的平均收入。

2月20日,外交部长秦刚在同克莱弗利通话中便提到,“和气生财,双方合作离不开两国间良好的氛围。希望英方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发展,同中方相向而行、增进互信、妥处分歧,彼此建立正确认知,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台北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来源:央视军事台湾购买的美制M1A2T坦克,被台媒吹嘘为 所谓“地表最强战车”,真的吗?专家分析:痴人说梦!首批38辆M1A2T坦克抵达台北港据报道,15日,台湾向美国购买的首批38辆M1A2T坦克抵达台北港。有台媒称“这是时隔30年,台陆[全文]
    2024-12-24 02:08
  • 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烟花秀12月8日下午,知名艺术家蔡国强在福建泉州,进行《红帆》艺术白天无人机烟花表演的途中,大量无人机掉落地上或坠入海中。现场观众林女士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当天演出现场风很大,但无人机突然如雨点般坠落,应该不是天气因素[全文]
    2024-12-10 02:09
  • 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各地都有哪些舌尖上的民俗?下面就去先睹为快。江西乐安:相聚一堂腌霉鱼 生活红火年年有余大雪节气,正是正是腌制腊味的好时节。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村民们相聚一堂张罗起了腌制霉鱼。乐安霉鱼,因其腌制后的[全文]
    2024-12-08 02:04
  • 台北101大厦台媒近日报道称,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要求台湾交“保护费”的同时,由于岛内少子化问题日益严峻,台军志愿役人力“严重匮乏”,军方只能从义务役士兵中,分拨人力到“主力部队”填补缺口。台湾联合新闻网曾报道,台当局防务部门2025年度预[全文]
    2024-12-01 02:07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台北新闻网 tw.gz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